截至2023年10月31日,除多地上市紅籌企業中芯國際、百濟神州、華虹公司和諾誠健華外,滬市2248家上市公司完成2023年三季度報告披露。在國家一系列穩經濟、保民生、促消費政策的有力支撐下,滬市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整體邁入邊際修復軌道,多個行業、多項指標出現積極變化。
一、總體業績保持穩定,邊際改善信號明顯
2023年前三季度,滬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8.44萬億元,同比增長1.6%;實現凈利潤3.51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3.35萬億元,同比微降1.5%和0.5%,降幅較上半年收窄。其中,1314家公司營收實現同比增長,306家公司營收同比增速超30%;183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2%,936家凈利潤同比增長,622家凈利潤同比增速超30%,125家扭虧為盈;虧損公司411家,102家虧損金額減少,合計虧損額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約53%,盈利面持續擴大。
分產業看,實體類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1.79萬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凈利潤1.69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1.55萬億元,降幅較上半年顯著收窄4.6個百分點和5.2個百分點,呈現邊際改善的良好勢頭。金融類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均基本持平。分季度看,實體類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8%、8%,其中809家單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40家同比減虧,156家同比扭虧;672家凈利潤環比增長,152家環比減虧,116家環比扭虧。數據表明,6成以上公司已步入企穩回升軌道。
二、接觸型消費加速回暖,商品銷售穩步復蘇
進入三季度以來,旅游旺季拉動酒旅出行等接觸型服務業加快復蘇。在居民出行意愿提升下,航空機場業迎來扭虧拐點,前三季度合計盈利52億元,同比增加1073億元,其中國航、南航、東航三大航空公司單季度盈利合計121億元。鐵路公路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63%,京滬高鐵大幅扭虧,單季度環比增長30%;寧滬高速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0%,單季度環比增長24%,其中滬寧高速公路第三季度日均流量達到11萬輛,已超過2019年高值。酒店餐飲和旅游業大幅扭虧,前三季度分別盈利19億元、14億元,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107%、93%,單季度環比增長36%、70%。錦江酒店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8倍,旗下中國境內酒店第三季度平均RevPAR為2019年同期的113%;首旅酒店前三季度同比扭虧,單季度環比接近翻倍。黃山旅游旗下黃山景區前三季度累計接待進山游客353萬人,同比增長221%;長白山主景區共接待游客225萬人次,同比增長255%,均超2019年同期。
受益于積壓需求釋放和支持政策持續落地,商品銷售勢頭強勁。汽車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4%,單季度環比增長18%,其中乘用車單季度環比增長42%。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家居用品、美容護理等受消費傾向提升影響,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7%、10%、8%和22%。定制家居龍頭歐派家居受益于家居消費相關提振政策出臺及成本端價格回落,凈利潤同比增長16%;東鵬飲料積極探索多品類發展,凈利潤同比增長42%;海爾智家冰箱洗衣機等優勢業務份額持續提升,凈利潤同比增長13%。此外,商貿零售行業穩步復蘇,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數字經濟進一步創新消費場景。小商品城不斷強化數字貿易服務能力,Chinagoods平臺GMV同比增長122%,營收利潤實現大幅提升;中國中免持續深耕離島免稅市場,通過多元化營銷渠道有效增強消費者品牌認同,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2%,單季度同比增長94%。
三、科技型龍頭企業增勢良好,引領產業強鏈補鏈
以科創板企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導集群,成為助力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先進制造領域,中微公司、盛美上海、華海清科、拓荊科技、芯源微等半導體設備公司作為國內相關領域的“領頭羊”,有力推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化進程,前三季度逆勢而上,合計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增長40%和41%;工業母機、航空航天、先進軌道交通、激光設備等高端裝備制造行業持續迸發活力,以硬科技和穩增長筑牢“制造強國”發展基石,如工業自動化控制龍頭中控技術持續開拓海外市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34%和46%,五軸數控機床龍頭科德數控前三季度訂單顯著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42%和94%。綠色低碳領域,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光伏行業頭部企業繼續發揮技術創新、上下游一體化和全球化優勢,前三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79%、111%和126%,奧特維、高測股份等專用設備企業在手訂單充沛,展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與盈利能力。生物醫藥領域,一批創新藥公司加速商業化進程,前三季度合計營業收入突破92億元,艾力斯、三生國健、微芯生物等公司實現凈利潤翻番。近日,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成為美國首款且唯一獲批用于鼻咽癌治療的藥物,也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的首個中國自主研發和生產的創新生物藥。
與科創板相呼應,滬市主板亦有一批科技型企業持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活力。以航海裝備、航空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行業釋放新動能,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60%、30%。中航沈飛、中航機載等航空裝備龍頭企業凈利潤增速均超30%;中國船舶完成交付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等海洋工程裝備,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實現出塢。以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通信產業延續增勢,前三季度合計凈利潤同比增長8%,5G套餐用戶總數已破13億,并在積極探索突圍6G、算力、衛星通信等新技術。汽車產業鏈創新成果涌現,協同拉動產業鏈增長引擎,地位更加突顯。汽車零部件企業前三季度實現25%的業績增速,以上汽、廣汽、福田為代表的整車廠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前三季度合計銷售新能源汽車39萬輛,同比增長97%。上汽集團強力推進固態電池裝車,并突破了基于北斗多傳感器融合的車載無縫定位技術;福耀玻璃緊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的市場趨勢,大力推動HUD玻璃、天幕玻璃和可調光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以隆基綠能為代表的光伏產業鏈龍頭企業,近年持續研究創新,連續打破多種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已成為引領全球光伏發展的風向標。
四、保民生行業穩定運行,工業經濟企穩向好
滬市一批基礎民生行業經營業績穩定,成為保民生中堅力量。能源供應方面,電力行業業績增勢進一步擴大,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1%,五大火電公司累計完成上網電量超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主營城燃業務的深圳燃氣、成都燃氣合計實現天然氣銷售量約5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此外,滬市農業上市公司穩產保供端牢百姓飯碗,北大荒扎根主業耕作,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3億元,業績穩步增長; 中糧糖業、農發種業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9%、40%。與此同時,滬市公司持續積極穩定就業基本盤。2023年前三季度,滬市公司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26萬億元,同比增長7%。
新型工業化建設穩步推進。滬市基礎工業設備制造保持增長勢頭,穩定工業發展基礎。設備制造方面,受益于多下游共振上行,工程機械、通用設備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3%、7%。紐威股份工業閥門業務持續向好,凈利潤同比增長70%;主營叉車等工業運輸設備的安徽合力、杭叉集團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3%、75%。此外,受益于下游需求回暖,中游制造業毛利空間提升。紡織制造、造紙行業凈利潤降幅繼續收窄,前三季度較上半年降幅分別減少18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A化工、鋼鐵行業凈利潤扭轉上半年同比降幅擴大態勢,收窄7個百分點和53個百分點,鋼鐵行業單季度環比實現扭虧。電子行業凈利潤降幅明顯收窄,其中消費電子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0%,較上半年由降轉增,單季度環比增長37%。
五、實體企業經營指標持續改善,民企出現見底復蘇跡象
滬市實體企業盈利內生動力進一步激活,三季度單季毛利率17.1%,環比增加0.4個百分點,多項指標改善明顯。數據顯示,實體企業前三季度存貨周轉率2.8次,同比增加0.1次,單季度環比增加0.9次。運營效率提升集中體現在現金流量端。實體企業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2.42萬億元,同比實現6.3%的增幅,經營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從1.3增長至1.4,造血能力得到提升。從微觀的行業層面看,交通運輸、汽車、傳媒等與消費密切相關的行業前三季度現金流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同比增幅,其中汽車行業現金流同比增幅達136%。計算機設備、養殖、家居用品等20個細分行業實現存貨、應收賬款周轉率同比雙增長。
民營企業短期業績承壓,但已開始顯現見底復蘇趨勢。滬市民營企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4萬億元,同比增長2%;實現凈利潤4325億元、扣非后凈利潤3776億元,降幅分別較上半年收窄1.2、3.3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批發零售等行業民營企業活力更強,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5%、26%,增速高于整體水平;汽車制造、化纖等行業第三季度修復速度快于整體水平。經營業績逐漸走出周期底部的同時,現金流轉換步伐先行加快。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5425億元,同比增長11.5%,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增加0.3個百分點,均優于其他實體企業。與之對應的是,內部運營效率的提升和資本結構的持續改善,民營企業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相較年初減少0.8個百分點,存貨周轉率同比增加0.1次,優于整體水平。
六、研發投入持續加碼,科創板積極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滬市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創新成色更足、科技含量更高。前三季度,實體類公司合計研發支出約5813億元,同比增長8%。分行業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建筑業、采礦業研發支出增幅達23%、13%、12%、9%;高技術行業研發投入更為顯著,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業、運輸設備制造業研發支出增幅達20%、15%、15%,有力助推我國高水平科技高質量發展??苿摪遄鳛椤坝部萍肌逼髽I的主陣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高研發投入的特質顯著,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合計959億元,同比增長26%,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的中位數達到13%,同比提升近4個百分點,175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20%,較去年同期增加52家。
科創板積極構建未來產業發展生態,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3成科創板公司的產品或在研項目在行業內具有首創性。如晶科能源自主研發的182N型高效單晶硅電池(TOPCon)轉化效率達到27%,創下新的世界紀錄;聯影醫療的“人體全身磁共振 uMR Jupiter5T”是行業內首款,攻克了超高場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術難題,實現超高場全身臨床成像。多家科創板公司前瞻性布局基因技術、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構建先發優勢。如華大智造的基因測序儀業務研發和生產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具備獨立自主研發的能力并實現了臨床級測序儀的量產;合成生物龍頭凱賽生物利用高通量研發設施突破重大產業化技術瓶頸,在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行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突出。
截至三季度末,科創板共有303家上市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35家科創板公司被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40家公司主營產品被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去重后合計占板塊公司總數6成,其中涌現出云路股份、綠的諧波等多個行業“隱形冠軍”,為自主可控的國產化進程提速增效。
七、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外貿出口好于預期
經濟持續恢復向好趨勢下,固定資產投資再創新高。2023年前三季度,滬市實體公司購建長期資產支出合計2萬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電氣機械制造、運輸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高技術制造產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2%、30%、16%、13%。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持續發揮穩經濟促發展作用,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鐵等9大龍頭基建公司前三季度新簽訂單合計超10萬億元,同比增幅近9%,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基建相關產業投資支出同比分別增長31%、24%。
重點領域外貿出口保持增長,表現好于預期。滬市公司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速再度上行,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保持競爭優勢。整車方面,上汽集團前三季度實現海外銷量84萬輛,同比增長22%;零部件方面,得益于對海外新能源客戶的積極開拓布局,愛柯迪凈利潤同比增長47%。光伏頭部企業主動“走出去”,成為拉動外貿出口的“新三樣”排頭兵。以天合光能為例,公司近期簽署關于阿聯酋項目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標志著中國光伏企業首次在海外推動建設一體化全產業鏈產能基地。高端設備領域出口亦表現不俗。浙江鼎力三季度新能源高空作業平臺海外出口銷量繼續大幅提升,產品在歐美地區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海信視象依托國內面板供應鏈優勢和自身高端化戰略,外銷延續亮眼表現,智慧顯示終端前三季度境外營收184億元,同比增長26%。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滬市公司積極參與共建國家項目建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大局。中國中鐵作為我國與印尼兩國標志性合作項目雅萬高鐵的主要參建方,高標準高質量建成了全線最長隧道、最難隧道、規模最大梁場以及全線電力與電氣化工程,彰顯大國央企的擔當作為,中國通號、時代電氣、高鐵電氣等多家高端裝備公司積極參與,貢獻了中國技術、提供了中國產品、展示了中國標準。晶科科技積極在沙特等國投建光伏電站,優化公司電站海外資產布局,并提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發展。與此同時,建筑企業海外市場拓展成績亮眼,成為助力“一帶一路”戰略走深走實的主力軍。如中國交建作為國內基建龍頭,前三季度境外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44%;中國電建作為最早開展援外工程的央企之一,前三季度境外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43%;中材國際作為全球最大的水泥全產業鏈服務商,前三季度境外新簽合同同比增長169%。
八、回購增持保持高位,業績說明會面廣料足
滬市公司維護價值投資意識不斷強化,回購增持內在動力顯著增強,以實際行動提振投資者信心。2023年以來,滬市新增回購計劃230余家,擬回購金額上限614億元。尤其三季度以來,滬市公司加快回購步伐,150余家新發回購計劃,擬回購金額上限434億元,數量、金額占全年的比例均超6成。分板塊看,上證180成份公司、科創50成份公司回購力度更大,回購金額占對應板塊比例分別超6成、近5成,引領示范效應顯著。其中,中遠??鼗刭徑痤~達150億元,海爾智家、寶鋼股份斥資回購金額達30億元。增持方面,滬市新增增持計劃百余家,擬增持金額上限近240億元。其中,中國移動、中國電建、恒力石化等公司大股東紛紛實施大額增持,傳遞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此外,滬市公司積極響應分紅新規,增加分紅頻次,15家公司首次進行三季度現金分紅,分紅金額近40億元,積極與投資者分享業績提升紅利。
滬市公司更加重視業績說明會的橋梁作用,今年以來,以圓桌論壇、現場互動、線上提問等多種形式架設與投資者的“交流橋梁”,召開旅游酒店、高速公路、商超等多個主題行業集體說明會,涉及細分領域更為全面,公司報名集體說明會的踴躍程度顯著提升,全方位加深投資者對公司經營積極進展的了解。主板公司三季報業績說明會覆蓋率超7成,科創板公司繼續實現全覆蓋,向投資者傳遞價值投資理念。其中,50余家滬市主板、科創板公司開展集中路演,包括“行業領軍”、“數字經濟”、“民生服務”、“央企ESG”等多個主題,多維度展示滬市公司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良好風貌。
九、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優化,科創50ETF產品規模持續攀升
前三季度,滬市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度進一步提升,交易結構持續優化。截至三季度末,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賬戶數達7.7萬戶,同比增長5%,持倉占比超過20%;前三季度,專業機構投資者交易額占比44%,同比增加2.5個百分點,其中,科創板專業機構投資者交易額占比近半。分類別來看,基金類投資者持倉占比近10%,其中,科創板占比26%,平均持倉比例達24%;境外機構投資者對滬市公司實現“全覆蓋”,持倉金額超過1.7萬億元,占比4%。
科創50ETF產品規模持續攀升,科創標桿企業“一攬子”投資獲青睞。截至三季度末,科創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達1640億元,其中科創50ETF產品境內規模超過1400億元,穩居境內第二大寬基指數產品。自2020年11月首批4只科創50ETF產品獲批上市后,科創50ETF產品規模已從200億元快速增長至1400億元,在近3年時間內規模增長超7倍,今年以來,科創50ETF規模已增長75%。此外,2023年8月,聚焦科創板中盤的科創100指數正式發布后,首批4只科創100 ETF已于9月15日上市,上市后規模持續增長,截至目前基金份額已超90億元,較募集規模增長約29%。
十、積極變化可持續性尚需觀察,四季度料延續回升態勢
在當前整體經濟逐步復蘇的背景下,仍有部分行業、公司面臨較大經營壓力。數據顯示,411家公司出現經營虧損,483家公司業績同比下滑超50%。行業層面看,鋼鐵、基礎化工、電子等行業雖出現改善跡象,但同比仍處于下降區間,恢復情況有待進一步觀察;電力設備行業凈利潤由增轉降,主要系上游硅料硅片因供需變化出現價格大幅下滑,拖累相關企業經營業績;房地產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26%,單季度出現虧損,建筑材料等相關行業單季環比出現下滑,后續業績或繼續承壓。
進入四季度,經濟回暖的積極因素仍在不斷集聚,持續復蘇的支撐力量仍在持續加強。微觀層面,“雙節”帶動旺盛的出行需求,服務消費迅猛增長,消費潛力被進一步激活,航空、文體娛樂、住宿餐飲等行業預計將延期好轉態勢,且增幅有望進一步擴大。宏觀層面,萬億國債發行釋放穩增長的強烈信號,穩投資政策持續加碼,各地促消費等政策接續發力顯效,汽車、家居、電子等行業或加快修復,復蘇進程有望進一步穩固。預計四季度主要行業將延續回升態勢,全年業績企穩可期。